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在继坭兴陶烧制技艺、跳岭头、烟墩大鼓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入选后,我市又有六个项目榜上有名。
在这一次新增的六个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中,采用本地方言——白话演唱的钦州采茶戏,通俗易懂,流行也较广,是群众所喜闻乐见且较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采茶戏已有269年的历史,至今,钦北采茶戏已经发展成独幕剧、多幕剧等戏曲多种形式,还有古装戏和现代剧之分,表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入选的还有钦州粤剧,据钦州市志记载,约在清末,粤剧从省港和湛江一带传入钦州。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粤剧演出已在钦州非常盛行。
钦州粤剧的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演风格古朴、粗犷。“撞脚”、“抢背”、“跳台铲椅”、“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跷”、“甩发”等表演特技为钦州粤剧的特点。
除了广为人知的采茶戏与粤剧,此次入选的还有传统美术《灵山傩面具》、传统技艺《钦州造船技艺》、《灵山大粽制作技艺》和民俗《钦州伏波庙会》。
其中钦州传统造船业的发展由来已久,造船技术也是比较成熟,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的选择和一些传统工具的使用,如手工木钻、手拉葫芦、自制升降架等等。
不过,目前钦州造船这一传统技艺受到现代高科技的造船了极大的冲击,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在此,我们也希望大伙能更多的关注关心钦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更好的传承下去。
太赞了!